自考咨询【视频】《六祖坛经》六祖得法与弘法过程中呈现的道理-梁士影

【视频】《六祖坛经》六祖得法与弘法过程中呈现的道理-梁士影



缅怀玄奘菩萨
古诗朗诵《雁塔译经》
雁塔译经,古今同情。
释教振兴,狮吼雷霆。
玄奘精勤,翻山越岭。
为利有情,不舍身命。
天竺圣境,千里穿行。
洞达通明,经藏律令。
冷暖辩评,惊世一鸣。
高贤世英,咸共尊敬。
心系故土施儿佳,华夏安宁。
荣归神州,调摄皇庭。
演教西京,外道服平。
庶民公卿,咸皆服膺。
翻经雁塔,竭虑殚精。
三藏十二,辨析勘订。
千载慧灯,照破幽冥。
刊石刻铭,苦口叮咛。
内照自心,明自本性。
戒慧与定,疗救世病。
我辈有幸,当速觉醒。
绍荣圣教,续佛种性海泰宽带。
从六祖在《坛经》里,自述学法过程中与宗门法义的开示里,我们可以归纳在出六祖在德法与弘法中的几个独特含义:
(一) 以在居家身份得法
六祖提出“下下人有上上智”,这个见地是非常不容易的。一般佛弟子都会认为年高德劭而能说法的出家人一定是有智慧的,但六祖的得法经历告诉我们,事实不一定必然如此。也就是说,学佛不可轻视于他人,或老或少或男或女,或出家或在家,都不应该由外表来判断其修证功德,而是要看对方的实质盛世帝王妃。在佛法修行上bob公棚,实质指的是智慧与功德。有智慧的人,所说的佛法意涵,是与经教相应的哀兵必败,不会有违反经教所说法义的现象;有功德的人,在身口意三行上,不会有贪爱执著于财、色、名、食、睡等世间法的现象。六祖得法开悟,隐居猎人队中约15年,后来印宗法师拜以为师。到印宗为六祖剃度之前,六祖都是居士身份,并不是出家僧人。因此如果坚持不是出家人就不可能的法,或者不是出家人就不能弘法,或者”不是出家人,我们就不跟他学法“的观念,那其实是在妨碍我们自己学佛得菩提的道业。坚持这种看法的人,其实不懂佛法。
(二) 不轻于人,重视真修实证心行
真懂佛法的人就知道,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普贤菩萨、维摩诘菩萨、大势至菩萨等都是示现在家人的身相,难道他们都没有开悟?难道我们因为这些大菩萨不是示现出家身相就不跟他们学法?当然不会。有智之人,必定懂得以貌取人者必失于人的道理。而且这跟学历也没有关系,真善知识不会因为我们有没有显赫的背景与学历等因素,就不教正法给我们;反而是只要我们真心肯在学佛上用功,努力修行六度,护持正法为众生做事,真善知识就一定会帮助我们早日明心见性,进而帮助我们在佛菩提道上的一切修证成就。五祖一点也不轻视出身于边地南方的六祖,而将宗门衣钵传承给他,就是明证。
(三) 直指人心,大兴佛法宗门本来无念意旨
佛法的宗门大意,自从佛陀示现涅槃之后,在印度弘传以至后来达摩祖师传入中国,到六祖弘法之前,每一代证悟宗门密意的佛弟子其实并不多见,往往只有寥寥几位,甚至有很多代都是孤传的现象,到了六祖的时代,从玄奘菩萨传译佛法开始,将佛法经论中译备齐之后,因缘成熟,才终于能够广传宗门密意执掌盛唐。其实直指人心的法教,早于南北朝时已零星传入中国,然而因为当时三乘法教尚未全部传到中国,般若智慧人人本具的观念尚未深植人心,所以无法弘传开来。等到玄奘菩萨所译的《大般若经》全卷传布天下,将人人心中自有般若的思想流传之后,六祖才能够将佛法宗门的“无念”意旨广弘出来。无念的含意,是指真心的体性是从本以来就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无念,本来便已不见闻觉知分别于六尘法相的意思。 念,是指分别和忆念的意思,佛陀曾教佛弟子说:“彼云何念?云何不念?尔时金湖政府网,当念苦谛,当念习谛,当念尽谛,当念道谛。莫念邪谛:有常见、无常见;有边见、无边见;彼命、彼身,非命、非身;如来命终、如来不命终;有终、有不终,亦不有终,亦不无终;莫作是念”(注) 。佛又曾言:“云何念菩提分?谓念所悟法,观察分别条析拣择及与开解。又应念彼法自体相,随顺觉悟,如诸法空随念了知。此说是名念菩提分(注)。”所以,依照佛说自考咨询,一切佛弟子学佛不应修意识一念不生无念行,而是要修念菩提分法。对照起来,我们就能了解大乘佛法中说的无念,一定不是指意识无念的转态。
佛言:云何名义庄严三味?所言一者即是无生,无生者即是法空。又一者名遍一切处,譬如油麻,油遍麻中。无生法者亦复如是,体遍一切,是名一庄严三味。此一庄严亦名一增长三味,一者即婀,婀即法界,所谓契经,令法界现前;法界现前已,所有诸法、神通增长,明了现前,是故名为一增长三味飞狼直升机。此一增长亦名义法界三味,所言一者即是法界。法界亦空,以定力故其空现前,是名一法界庄严三味(注)。
《大般涅槃经》中又说:
云何一名,说无量名?犹如涅槃,亦名涅槃,亦名无生,亦名无出,亦名无作,亦名无为,亦名皈依,亦名窟宅,亦名解脱,亦名光明,亦名灯明,亦名彼岸,亦名无畏,亦名无退,亦名安处,亦名寂静,亦名无相,亦名无二,亦名一行,亦名清凉,亦名无暗,亦名无碍,亦名无诤(注)。
注:
《增壹阿含经》卷十五,T02,华婷婷 0125, [0633b18]
《增壹阿含经》卷三十七婚久必昏,T11, 0316, [0877a21]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卷九,T08,0261,[0906b21]
《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一,T12,0375, [0810a19]
《宗镜录》永明禅师说:
《胜鬘经》中,遮余虚妄,名一实谛。显法根本,亦名一依。由空而证,又是空性,亦名为空。彰异出缠,显摄佛德;佛从中出,名如来藏。明体不染,贞实法性,名自性清净心。功德自体,亦名法身。能出四乘,能入二乘,亦名一乘,与法华一乘别。《无垢称经》遮理有差别,名不二法门。《大慧经》中,表无起尽,亦名不生不灭。《涅槃经》中彰法身因,多名佛性;离缚解脱,亦名涅槃。
由以上佛菩萨的开示引证,我们即能得知,所谓真心,即是如来藏,即是法身,即是无生,即是无相,即是无作,即是无诤,即是涅槃,即是不二法门,即是彼岸;如是无量诸名,名称虽有不同,所指都是众生本俱的真心自性,因此远征珍宝阁,《坛经》中六祖所说的无念,意思就是指真心如来藏。所谓参禅开悟,就是要实证人人本具的这个真心。
(四) 展示佛法不离世间觉的大乘慈悲救护众生精神
《坛经》中六祖说:“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觉契。自识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自心皈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 “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 “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由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龟龙变。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何猷亨,所以立顿渐之假名”“自心皈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 “然须传授:从上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六祖所说,都着眼在帮助有缘众生离开生死轮回烦恼痛苦,实证佛法大意,发起解脱智慧的功德。六祖所说亦符合大乘菩萨道行六度法门救济众生的智慧行与慈悲行的精神。佛弟子如果单单以慈悲心在世间广行善行而无般若实证,其实这只是在累积福德,这样做的结果只是来世得以享受广大福报而已。然而因为不知道如何解脱于生死轮回烦恼痛苦的方法,缺乏这方面的智慧,因此福报享尽之后,还是继续在六道轮回之中。只有等到哪一天终于开始修学实义佛法,才懂得要在求证般若上用心,一方面帮助众生来修集福德,一方面跟随其真善知识熏修正见,在菩萨六度行门上努力;这样渐渐修行,福德与智慧并重,待到因缘成熟时机到来,自然进入禅门顿教之中,实证真心、顿悟无生意旨,出离生死,获得般若智慧。此后在世间中利他自利,广行菩萨六度,进而得入修证无生法忍道种智,地地转进以迄佛地,永无尽期地救护利乐有情众生。大乘佛法菩萨道的修证,自始至终都不离于五蕴与诸世间,可以说佛道是在救度众生利乐有情中方能成就的。因此,如果有人教说,要离开世间三界烦恼才能成就佛道,我们就能了知这样说的人是不懂佛法的人,同时也是不懂大乘佛法是大慈大悲救护众生的道理;更不知道离开世间而想证悟真心,纯属妄想,想要离开六道生死轮回诸苦,是不可能成就的。《坛经》中六祖的开示、教法理论与实践行门,都包含了这些道理在里面,因此说《坛经》所展示的,正是大乘菩萨道“不离世间觉”、智慧与慈悲并行的无我救护众生的精神。
(五) 《坛经》内容编排顺序的含义
契嵩本《坛经》的大纲大抵如下:
1、大梵寺法会。于中述说法会缘起、六祖自己的得法缘由、正式说法开示般若波罗蜜法(包括修行如何证悟的正见内容、悟后观行体会于种种真心自性、拈提破斥念静看空等邪见与提醒嘱咐学人应注意事项),最后以长无相颂作结;
2、大梵寺法会第二天。于中开示世间福德与自性功德的不同,以及净土念佛与禅门宗义的会通。结束法会时勉励大家要精进修行,有疑就到曹溪来问,以短无相颂作结;
3、以下都是在曹溪山的开示。教导定慧为本、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道理;
4、开示真心本性自净自定之理;
5、传授自性五分法身香、无相忏悔、自性四弘誓愿、皈依自性三宝、三身自性佛,最后以中无相颂作结;
6、回答诸方请法;
7、记述南能北秀传法之争;
8、记述武则天征诏一事;
9、开示三十六对法门;
10、付嘱流通。
这样的叙述编排,不仅完整地演绎了般若总相智,也记录了当时佛教界妄说佛法的现象,并且针对未悟的学人与证悟般若后的菩萨,分别嘱咐与提醒了各自在修行上应该注意避免过失的事项。除此之外都市剑仙行,《坛经》还呈现了佛教发展的历史轨迹,提供了后人了解、学习与省思的材料。这样的一部充满着智慧与文化光芒的作品,自古以来已经启发了许多人寻找到生命的智慧与宁静,在未来也必定能继续点燃更多人的智慧之光。
六祖惠能的出身是一般平名,但是经过自身的努力和五祖的教授,以居士身份证悟了自己的真心自性,并且将自己的智慧贡献出来,引导更多的人获得生命的智慧与解脱于世间的尘劳。这样的学习与奉献的菩萨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学习与效法的对象。
《坛经》的思想是丰富深邃的,《坛经》的语言是超越世俗但不离世间的,《坛经》的聚焦是真理与解脱的法门,《坛经》的内涵展现的是佛法的智慧与慈悲,《坛经》的精神是强调慈悲摄受爱护一切众生;除此之外,《坛经》更是中国传统佛教文化的骄傲。佛教文化早已在其发源地印度消失,而由中国所吸收与传承,更将之发扬光大,这无疑是一种奇特的世界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如此,应该就是如同古代圣人所说的,因为“中国具有大乘气象”,是拥有超越世间凡愚的大气与智慧的特质。如今我们能够再将这种不可思议、智慧与慈悲并行而无私无我救护众生的大乘精神发扬起来,使全世界都能感受到中国文化里所具有的悲天悯人、无我慈悲、救护众生的精神,相信不仅能为中国社会带来利乐涅槃的启发,未来更能为这个功利主义橫行的世界提供一种值得深入省思的智慧以为解决问题的参考。
玄奘大师传译佛经之前,中国的佛法经论是不齐全的,经由他的辛劳,三乘佛法在经教理论修证次第上得以具足美备于中国。而六祖惠能在这个基础上将博大精深的佛法,用蕴含深厚宗义的直指人心禅法度人开悟发起般若智慧,使得般若总相智的佛法不仅仅在上层社会中流通,更遍及于一般的平民社会之中,让佛法自然地深植入中国文化之中,进而使中国唐宋的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表现得特别亮眼、突出欢喜姻缘。中国能得这两位人物,幸甚幸甚。
此书的成果是笔者根据契嵩本《坛经》为主,参照敦煌二本(敦煌本与敦博本),根据玄奘菩萨所传慈恩宗教理,对《坛经》的内容含义进行注释、校订与释义。根据佛教的传统,只有诸佛所说的道理才可以称为“经”,这是为了彰显与敬仰诸佛无上的智慧、功德与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永无尽期大愿的缘故。六祖的著作按此传统其实不能称为“经”,因此最后,笔者提出一个个人对六祖这部伟大著作的别名以供诸方见评,即是《六祖谈经》。
摘自《坛经注解》释惟护法师


2017-01-02 | 热度 442℃ 全部文章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