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制作视频教程【视频】《天山雄鹰》第171期-春的故事

【视频】《天山雄鹰》第171期-春的故事吴栋材
《空军航空兵第三十七师战友纪念册》

视频欣赏《我把心儿留在了新疆》
一、曹桂金及家人在湖南益阳
2018年9月22日至24日,原空37师修理厂老战友曹桂金和夫人在女儿曹芳陪同下从加拿大回国看望各地战友并专程来益阳。受到了益阳战友的热情接待亡命逃兵。祝他们一路顺利,节日快乐!(卜忠明提供)












二、核弹功勋 | 罗布泊院士
原创:华语有约V

在我国西部的罗布泊大漠深处,有一个神秘的地方,名字叫做马兰。
六十年来,一代代马兰人扎根戈壁荒漠,牢记历史使命。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用汗水和智慧、生命与热血为祖国铸造着核盾牌,挺起了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奠定了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大国地位。
从这里走过来的程开甲、吕敏、林俊德等十位院士,就是马兰人的杰出代表。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仪式,授予钱学森、程开甲等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是党和国家的最高褒奖!十九年后的今天,我们谨以此,向从马兰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院士们致敬!
罗布泊 ?火
作者 | 张鹏诵读 |席静、鸿杰
素描 | 周选桂
音频 | 牧鸿传媒 出品 | 华语有约


那是一个需要火来照亮的年代
战争的阴霾笼罩在头顶
核爆炸 核恐怖 核讹诈
核威胁 核打击 核冬天
这些可怕的字眼
魔鬼一样在天空中游荡
贪欲和野心在世界上肆意横行

大漠赤子雕塑
面对侵略者疯狂的讹诈和挑衅
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
双肩负起祖国和人民的重托
把血液燃成火炬 高擎在历史的天空

硕士 博士 专家 权威
这些科技界耀眼的星座
在一夜间神秘消失
他们悄然汇聚到罗布泊深处
组成一个个耀眼的星团
向着科学的制高点
发起一次又一次冲锋

程开甲院士
这是一个宁静的夜晚
在英国爱丁堡的一间房子里
程开甲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他脑子里全是近期报纸上的一条条通栏标题
南京解放了!上海解放了!
大英帝国的军舰“紫石英号”
因不听解放军的警告被击溃
想起曾经灾难深重满目疮痍的祖国
程开甲眼含热泪 一遍遍地小声说着
我们的国家有希望了!
我们的国家有希望了!
我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去!
于是,带着满腔的爱国热忱
程开甲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在天山深处的一座平房里
程开甲隐姓埋名
默默奉献了20多个春秋
当有人问他
当初不回国
是否会在学术上取得更大成就时
这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这样回答:
如果当初不回国
可能在学术上比现在更有成就
但绝没有现在这样幸福
因为我所做的一切
都和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

吕敏院士
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
一副担架里抬着身患重病的吕敏院士
同志们要送他上飞机
到北京接受治疗
这位基地研究所的创建者却连声说:
不!我不能走!我的事业在这里!
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吕敏仍然牵挂着罗布泊
牵挂着核试验场
他说这辈子总算为国家做了点事
知识分子能有这个机会不容易

钱绍钧院士
钱绍钧院士曾面临两次同样的选择
一边是北京,繁华都市
一边是戈壁大漠中的核试验基地
两次,钱绍钧都是选择了后者
组织上需要我在这里,
我就要在这里干下去!

杨裕生院士
凭着惊人的勇气和智慧
杨裕生院士一次次
从蘑菇云中取出合格样品
为核试验放化分析打牢了根基
严谨细致的作风 开拓创新的精神
让他带出了一个全国先进科技集体

乔登江院士
正当乔登江在核试验事业中
勇挑重担大显身手的时候
却被查出患上了肾癌
凭着顽强的意志
他击退了病魔的一次次进攻
并在退休10年后摘取了院士的桂冠
这是他用生命和忠诚写下的传奇

邱爱慈院士
从“闪光二号”到“强光一号”
邱爱慈带着她的团队
在“闪光之路”上风雨兼程
院士中唯一的女将军
女将军中唯一的院士
含辛茹苦养育她长大的母亲
却未能看到祖国授予邱爱慈的这份荣光

陈达院士
在科学研究上从不迷信权威的陈达院士
数十年如一日地
在核试验放化诊断领域辛勤耕耘
祖国要富强 民族要复兴
就不能没有自己的核武器
他愿意为祖国的核试验事业奋斗终生

林俊德院士
为了准确测出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威力
为中国人争一口气
林俊德院士给自己上紧发条
用闹钟和打气筒研制出了
中国第一台压力自记仪

刘国治院士
上世纪80年代
当某应用系统还只是一个概念时
刘国治院士的目光
就瞄准国防军事战略需求
他带领着他的团队
沿着既定方向不断探索 开拓 创新
风雨无阻 争分夺秒 矢志不移
终于把这个系统从概念变成现实
谁知道
全军科技创新群体奖金灿灿的奖杯里
凝聚了他们多少心血
多少汗水与智慧

民族脊梁雕塑
热爱祖国 忠诚使命
艰苦奋斗 无私奉献
集力创新 勇攀高峰
在戈壁荒原 在死亡之海
一批批的科技工作者
就这样用青春和生命
高擎着中国的核盾牌
一寸一寸地上升着祖国的高度
一代代的马兰人
就这样用忠诚和信念高举起科技的圣火
让和平的钟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敲响

素描 罗布泊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开甲

程开甲
“两弹一星”元勋
程开甲: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
为人民贡献,为国家贡献!
这就是价值!
◆◆◆
中国工程院院士:乔登江
乔登江
(1928.3.8——2015.5.8)
毕生传奇铸盾砺剑强军梦
终身许国丹心化作马兰红
◆◆◆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

林俊德
(1938.03~2012.05)
以智殉国
铸就成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
致死攻坚
绽放成死亡之海的倔强马兰
◆◆◆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达

陈达
(1937.3.22~2016.7.22)
陈达院士对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无比热爱并倾注了毕生心血
◆◆◆
中国科学院院士:吕敏

吕敏
把最辉煌的一页
写在罗布泊大漠上
◆◆◆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绍钧

钱绍钧
钱绍钧:没有团队,
我们根本搞不出原子弹
◆◆◆
中国工程院院士:邱爱慈

邱爱慈
女将军中唯一的院士
院士中唯一的女将军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

杨裕生
核试验技术、分析化学专家
◆◆◆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国治

刘国治
应用物理学家
三、中央军委批准他为全军挂像英模!一辈子隐姓埋名,请让我们对他说声:谢谢!李允熹
北洋君人民日报

经中央军委批准
增加“献身国防科技事业
杰出科学家”林俊德、
“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
为全军挂像英模
由此,全军挂像英模由
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
雷锋、苏宁、李向群、杨业功
8位增至10位

“八大英模”照片墙,今后,林俊德、张超的照片也会挂在这里
中国军队英雄烈士千千万
为何挂像英模仅十位?
看完林俊德的故事你就懂了……

图为林俊德(左)张超(右)
林俊德是谁?
相信99%的中国人
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
他是一位将军
更是一位院士
他一辈子隐姓埋名
52年坚守在罗布泊
参与了中国全部的
45次核试验任务!

他活了75年都默默无闻
却因离世几个小时前的一张照片
感动了整个中国
如果说我们曾亏欠谁
14亿中国人
都欠林俊德一句谢谢
点击视频
看林俊德院士的最后时刻↓↓

NO.1
林俊德生命的
最后10小时

2012年5月4日
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
从确诊到死亡的27天时间里
他戴着氧气面罩
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
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
对着笔记本电脑
一下一下地挪动着鼠标……

因为在他的电脑里
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
藏在几万个文件夹中
还有学生的毕业论文
他们快要答辩了
不能耽误孩子们毕业
他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一切都要快,要尽快!
他放弃用手术延长寿命
选择与死神争分夺秒
1天,2天…一直拼到他生命的
最后一天,
最后一刻!

5月31日
林俊德病情再度恶化
生命进入倒计时
他9次要求、请求甚至哀求医生
同意自己下床工作
家人实在不忍心他最后一个愿望
都不被满足
他才终于又坐在了电脑前
上午10点
已经工作了两个多小时的他
颤抖地对女儿说
C盘我做完了!

他的手开始颤得握不住鼠标
眼睛也渐渐看不清东西
他几次问女儿:我的眼镜在哪儿?
女儿说:眼镜戴着呢。
这时候,很多人痛哭起来
因为怕他听到
使劲捂着嘴巴
病房人很多,但没人说话
只有他按击鼠标的声音……
最后,还是他的老伴儿说了一句:
医生想叫你休息一会儿!
他则回答:坐着休息!


而他接下来说的一句话
让在场所有人再一次掩面啜泣!
“坐着比躺着好啊,
我不能躺下,
躺下了,就起不来了!”
两个小时后
他终于累得再也支撑不住!

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
林俊德回到了病床……
他太累了,实在太累了
已经累得睁不开眼睛
老伴儿轻轻地抚摸着他的额头……

这是林俊德生前最后的影像
他大口喘着气
眼神也暗淡下来
这一躺下后,他再也没能起来……
几个小时之后
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
林俊德余建堂,这位让罗布泊发出
45次巨大轰鸣的将军
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林俊德参与了中国全部核试验
他的老伴儿黄建琴
也参与了其中的9次
夫妻两人藏身荒漠半个世纪
他们,从不属于家庭、
不属于彼此
只属于民族和国家!
在林俊德终于卸下担子
闭上双眼的那一刻
黄建琴才轻轻地对着他说:
老林,你终于属于我了……

NO.2
藏身大漠40载
为国铸“核盾”

1938年,林俊德出生在
福建省永春县的一个偏僻山村
因为家中一贫如洗
刚上完小学就辍学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
林俊德靠着政府的资助
上完了初中,又上了高中
1955年,17岁的林俊德
这个山里的穷孩子
硬是打着赤脚考上了
浙江大学机械系
林俊德上学的路费
是信用社的借贷和学校的补助
因为家里实在贫困
上了5年大学他没回过一次家
读大学的费用
全靠政府发放的助学金
从那时起,林俊德就默默下决心
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浙江大学
林俊德曾说:
他这辈子有三个没想到,
上大学,做将军,当院士。
而他更没有想到的是,
一直到生命最后,
他都和国家命运绑得这样紧。
1960年,从浙大机械系毕业的林俊德
被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某研究所
报到的第二天
所领导向林俊德交底:
国家正在西北建设一个核试验场
把你挑过来,就是去那里工作
当得知自己将从事核试验时
他激动不已
那一刻他就下定决心
把一生献给这一伟大事业

核试验,一定是人类历史上
最危险的试验
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西方国家的核讹诈
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
唯有早一天拥有核武器
才能真正挺直腰杆
当时,只有26岁的林俊德
担任首颗原子弹
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小组组长
而这个小组算上他自己
总共就3个人

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林俊德
从未见过冲击波机测仪器长什么样
当时,既没有实验设备
更没有技术资料
他们就根据当时美国、苏联
少数解密核试验资料和
公开刊物的常规武器试验测量文章
埋头研究

1964年10月16日15时
罗布泊一声巨响
蘑菇云腾空而起
在蘑菇云升腾时的辉煌瞬间
有一个经典画面广为人知——
人们纷纷跳出战壕
将帽子抛在空中,相拥而庆

然而胡蝶戴笠,另一场景却鲜为人知
——当蘑菇云还在不断向上翻滚时
穿着防护服的科技人员
无所畏惧地向烟云开进
搜寻记录此次爆炸数据的设备
在那些义无反顾的身影中
就有林俊德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向周恩来总理报告
总理在电话里谨慎地问:
“怎么证明是核爆?”
现场指挥帐篷里顿时一片肃静
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拿到任何数据
美国、英国、苏联第一次核试验
只拿到很少的数据……

就在这时
核武器试验研究所所长程开甲
带着26岁的林俊德匆匆赶到:
“冲击波的数据已拿到,
这次爆炸是核爆炸。
爆炸当量为2万吨。”
张爱萍激动地拍了拍
林俊德满是尘土的肩膀说:
你们立了大功。

让全世界都难以相信的是
林俊德用自行车轮胎和闹钟
搞成的自主高科技
获得了当时证明核爆炸的
重要数据之一
而亲历第一次核爆后
林俊德更深刻地认识到
事关国家民族安危的国防尖端技术
必须靠自主创新

▲中国首颗氢弹原理核爆炸成功
1966年,我国为首次氢弹
空投爆炸做最后的准备
高空冲击波测量难度更大
仪器要在零下60摄氏度低温下工作
为了创造低温环境
林俊德和同事们背着仪器爬上3000米
在零下20摄氏度的山顶呆了一宿
林俊德新研制的
高空压力自记仪测试系统
为我国首次氢弹试验
飞机投弹安全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


1967年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核爆炸成功
采用的是空投的方式
此后几年
林俊德和他的团队
吃着玉米面和榆树叶合蒸的窝头
喝着孔雀河里那令人肚子发胀的水
睡着冬天寒冷夏天苦热的地窨子
用垒土台当桌子
即使受到不公正待遇
也从没有中断科研……
林俊德和战友们
坚守大漠,默默攻关
研制出一系列装备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
核爆炸冲击波机测体系

上世纪80年代初
当中国还在进行大气层核试验时
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地下核试验
为限制我国核武器发展
他们联合签订了
关于禁止在外层空间进行核试验的条约
较量,进入全新的阶段
相比地面和空中冲击波测量
地下核爆炸力学测量是一个新的难题

天山之麓,大漠之中
林俊德带领同事们从零起步
一点一滴地探索研究地下核试验
从原子弹到氢弹
从大气层到地下
每一次试验转型
对于林俊德来说
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但他总是把挑战当机遇
不断向核爆炸力学领域
发起一次次的冲锋

1996年7月29日
中国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实验
当晚,中国政府发表声明
郑重宣布:
从1996年7月30日起,
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
从1964年到1996年
32年来,这是中国第45次核试验
也是林俊德参加的最后一次核试验

在后来解密的视频中
林俊德激动地说:
这是我们国家进行的一个伟大的事业,
自己有幸在一辈子中,
为这个工作做点自己微薄的贡献!
世界核爆史上
美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上千次核试验
而中国,只用45次便实现既定目标
共和国正是因为有像林俊德这样的
最硬的大国脊梁
才用一次次蘑菇云升起
一次次地动山摇
为中国铸就最坚实的核盾、
最可靠的安全!
也正是因为这45次惊天动地的核试验
共和国才真正挺直了脊梁
更为中国赢得了
和平发展的重要机遇
才让中国人民
硬气地站在世界人民面前

NO.3
他的人品
如激光一样,笔直明亮!

“他就像激光一样,方向性强,
能量集中,单色性好。”
“他能52年坚守岗位,
取得那么多重大科研成就,
是因为他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
用在工作上。”
——这是林俊德的同事对他的评价
林俊德一辈子
被人看作学习狂和工作狂
他这样总结成功:
抓住机遇,然后发狂地工作!
即使年纪上了七十
在他的日程表里
搞研究、做实验、带学生
几乎占去所有时间
他一年只休息三天:
大年初一、初二、初三

在林俊德生命倒数第二天
他回首往事
断断续续说了两句话
“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
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

林俊德临终笔记
他是搞核试验的
说自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现在,这两个都成了不折不扣的事实
他研究爆炸力学
一辈子都和炸药打交道
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
每次总是尽可能地离炸药近一点
74岁时,由于拍摄实验现场太专注
他被绊倒在地,膝盖和脸部都被蹭伤
让他包扎一下,他笑着说没事没事
拍了拍灰尘继续工作

可林俊德说话硬,讲原则
常常一句话能把人撅一个跟头
这是很多人都领教过的
他参加学术评审会
从来不收评审费
他只要材料,不要见人
不是自己主持的项目坚决不挂名
他有“三个不”:
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
装点门面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
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

可他的学生们说
老师是一个心里有爱的人
他戴了15年的手表
是大学母校百年校庆时送的纪念品
他一直戴着,旧了磨手
就用透明胶粘上
他去世后,护士想把手表摘下来
老伴理解他,说老林喜欢
就让他带着走吧
去世后,学生们收拾他的衣物
都忍不住潸然泪下
除了军装
老师竟没有几件像样的便装
两件毛衣还打着补丁
可他带过的每位学生
都在他的电脑里有属于自己的文件夹
住院期间
他让学生们将各自的文件夹拷贝走
这时学生们才发现
从跟他的第一天起
他都详细准确地记录下了
每个人的成长足迹

去世前三天
他写下这辈子的最后338个字
虽然手抖得厉害
但字迹工整,没有一丝潦草
这是他给学生写下的论文评阅意见
他在5月的最后一天去世
他的学生在6月通过了毕业答辩
他走的那晚
学生们亲吻着他的手
长跪不起
希望昏迷中的他哪怕能抬抬手指
像父亲一样抚摸一下他们的头

NO.4
一朵永不凋谢的马兰花
“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
你要寻找她,
请西出阳关……”
马兰,在荒漠中也能顽强生长的小花
马兰,代号404
中国保密的核工业基地
一个地图上搜不到的地方
对于林俊德院士来说
马兰是他永远的“家”
临终前,他用虚弱的话语再三叮嘱:
“死后将我埋在马兰。”


林俊德与妻子黄建琴
就是在罗布泊相识相爱的
茫茫戈壁
夫妻两人一次次目击了大漠之光
一次次聆听了东方巨响
但在妻子黄建琴心中
两人虽然相伴45年
他去世前住院那一阵子
才是他们俩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

从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的那天起
林俊德就在笔记本上写下
他的临终清单:
1、计算机、保密柜清理
2、****技术(国家机密)
3、家人留言
4、(空)
5、马兰物品清理(宿舍、办公室)
可死神留给他的时间太少了
5条提纲的内容没有完全填满
家人留言这一条完全是空白
他分秒都在与死神赛跑
亲朋好友来看他
他却说:我没有时间了,
看我一分钟就够了,
其他的问我的老伴儿吧!
插着管子工作效率低
他又两次让医生拔掉引流管和胃管
就这样,他一直拼尽最后一丝气力

他本想给两个小孩(孙辈)写点什么
可他一个字也没有来得及写……
甚至在生命最后的5个小时里
已经陷入昏迷的他
在半昏半醒中
还在反复叮咛学生和家人
办公室里还有什么资料要整理
密码箱怎么打开
整理时要注意保密……
5小时后
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
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
他甚至还没有跟亲人告别
来不及好好再看老伴儿一眼……
从医30多年的科室主任张利华
这位经历过很多生离死别场面的汉子
扑通一声跪在林俊德面前
痛哭不已

护士们强忍着内心的悲痛
默默为林俊德擦洗身体、整理遗容
换上他钟爱一生的军装
宁可牺牲生命
绝不拖欠使命
生命最后时刻
林俊德从罗布泊的荒原戈壁
转战到医院病房这个特殊战场
完成了一名战士最后的冲锋

林俊德女儿说:
很多人说我父亲一辈子没享过福
但我知道父亲不是这样的
他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
他说过他这一辈子真的很愉快
军龄52年,他这一代人
一辈子自主的人生选择不多
做核试验也不是个人的选择
但在戈壁大漠像胡杨树一样
扎根半世纪,是他自己的抉择
罗布泊边缘的马兰
是他最惦念的地方
在那里,他和所有人一样
干着惊天动地的事
也做着隐姓埋名的人

2012年,林俊德院士当选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他用自己率直的品格和坚定的信仰化作
一束至纯至强之光
为后人前进的道路指引着方向……
若没有一种坚韧不拔的定力
若没有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
若没有一种甘于寂寞的情怀
若没有一种为国奉献的信念
怎能在艰难困苦之中
成就这样的伟业?


今天的世界
还是100年前弱肉强食的世界
今天的中国
早已不是100年前任人宰割的中国
中国挺直了脊梁,强大了起来
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之所以这样坚固
正是有千千万万个
像林俊德一样的大国脊梁
他们默默无闻奉献
他们甘愿籍籍无名
他们,已经做了
能为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所能做到的一切
而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就是让世人铭记他们的名字
铭记他们的功勋

今天,请让我们记住林俊德这个名字
真心地对他说一声:
谢 谢!
四、战友作品庆中秋
(一)张友茂作品

中秋国庆,瀚海悦风明月;
中辞同欢,淡云清辉阔天!

(二)吴承龙作品

赏月
共赏一轮明月,
相隔千里若邻。
曾守边关大漠,
今朝故乡诗吟。
编撰天山雄鹰,
铭刻当年初心。
弘扬革命斗志,
风采再现当今。
(三)徐淑芳作品

每逢佳节倍思亲,
战友就是我至亲。
中秋之夜送祝福,
你们都是我亲人。
祝愿你们事业旺,
祝福你们都安康。
全家团圆享天乐,
幸福生活万年长。
徐淑芳携老伴王明忠
祝全体战友中秋节快乐!
(四)月圆之美
[作者]殷英(戊戌中秋)

月圆是世间最圆最美的风景中秋月儿圆喜庆万般亲情凝聚时太阳在躲闪星星眨眨眼万家灯火与月光在美闪……心愿乃男女老幼最好的梦想中秋梦儿圆醒在阖家团圆赏月时风儿正问候鸟儿在歌唱幸福憧憬在绿色原野上…………

五、《红鹰将军陈熙》连载NO7
第六章
陇原会师 河西浴血苦战


红军第二军团、第六军团于1935年11月退出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后,于1936年4月底由石鼓、巨甸两地顺利渡过金沙江。接着,全军分为左右两个纵队,连续翻越几座大雪山,于7月2日全部进入甘孜地区,受到了驻该地的四方面军全体指战员和当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这时,按党中央的命令,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辖第二军团、第六军团和第三十二军。

胜利会师
两个方面军胜利会师后,张国焘又妄图欺骗拉红二方面军领导反对党中央,遭到了坚决抑制。在党中央再三督促下,并经过朱德、刘伯承、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坚决斗争,张国焘才被迫同意两个方面军北上同党中央会合。
1936年7月上旬,两个方面军先后开始北上。红四方面军分左、中、右三个纵队:四军十师、十一师、三十军八十八师为左纵队,从甘孜等地出动,红二方面军组成两个梯队,随左纵队跟进;九军、四军十二师、骑兵师、三十一军九十三师及四方面军指挥部为中央纵队,从炉霍地区出动;五军及三十军九十一师为右纵队,从绥靖(今大金)、崇化地区出动。

过草地
7月10日,五军从绥靖、崇化地区出发,向毛儿盖、包座前进。这是陈熙和同志们第三次过草地了。草地仍是那样残酷无情,以沼泽、寒冷、饥饿煎熬着大家。但是,他们北上心切,又有了两次过草地的经验,同志们互相帮助,克服困难,情绪完全不同于南下过草地的时候了。
经过艰苦的行军,五军终于走出了草地,度过了长征途中最艰难的一段岁月。此时,五军只剩下4100多人。
8月10日,红四方面军攻占甘肃南部地区后,党中央和军委决定趁敌人尚未全部集中和部署尚未就绪之际,迅速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为此,一面指示红二、红四两个方面军迅速北上,一面指示红一方面军向南进攻予以策应。红一方面军主力于8月31日由豫旺堡附近出动,分左、右两个纵队向南推进,于9月中旬至10月初,占领甘肃隆德县之将台堡和会宁城等要点,控制了西(安)兰(州)公路一段,进一步为会师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张国焘的阻挠,推迟了会师时间,预定三个方面军协同进行的以打击胡宗南部为目的的静(宁)会(宁)战役计划未能实现。在党中央的再三说服与指令下,张国焘才率红四方面军由岷州、漳县等地向会宁地区前进。红二方面军则于10月4日从徽县、两当等地向北转移。

会宁会师
1936年10月9日,晴空万里,会宁城门前搭起了高大的彩门,道路两旁插满鲜艳的红旗。当徐向前、陈昌浩率红四方面军部队进城时,陈赓率留驻会宁的红一方面军红一师红一团官兵及当地群众夹道欢迎,锣鼓声、口号声响彻云霄。
会宁城内洋溢着欢声笑语。同志们悲喜交加地拥抱,手挽手地走动,兴高采烈地互赠礼品,心情激动地倾吐盼望之情,谈论一路艰辛,询问战友下落,庆幸再次相逢。
当朱德、张国焘率领红军总部随后进入会宁城时,把会师气氛推到了高潮。曾任红四方面军红十二师师长、时任红一师师长的陈赓,见到身穿破烂棉袄、满脸胡须、精瘦的朱德总司令维度战记,心里一阵酸楚。他给朱德敬礼后,喉咙哽咽,眼泪直流,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朱总司令也禁不住热泪盈眶,他心里有多少话想同久别重逢的同志们说啊!

会师纪念塔
对于原属红一方面军、后属红四方面军的第五军指战员来说,这次会师更有着特殊、深刻的感受。从1934年10月自江西兴国出发算起,整整走了两年时间,历尽艰辛,三过草地,转战十几个省,打破优势敌人的围追堵截,终于从参战的甘肃岷州城出发,到达了会宁地区。当与红一方面军的战友重逢时,陈煕和同志们握手、拥抱,欢呼跳跃,欣喜若狂,一年多来笼罩在脸上的愁云愁雾,荡然无存,扑面而来的是胜利的欢乐。
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到达将台堡(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以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将台堡会师为标志,正式宣告长征胜利结束。在这一史无前例的战略大转移中,各路红军远征数万里,历经千山万水,冲破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人间奇迹,在世界军事史上矗立起一座英勇无畏的丰碑,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东西城合并。对于陈熙来说,参加长征是他革命征途中最重要的历程之一。作为少数保存下来的红军骨干一员,作为用草根、野菜、树皮、腰带和喇嘛寺里的牛皮鼓救活的红色种子一员,陈熙在后来的漫漫征途中,以令人钦敬的实际行动映现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会师纪念碑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造成了横跨黄河两岸发展,接通苏联,雄峙西北的战略态势。一心灭共的蒋介石十分震惊,他急令胡宗南、毛炳文、王均等部共十几个师的兵力向北大举进攻,企图趁红军立足未稳,正从会宁地区北移时,将红军歼灭于黄河以东的甘肃、宁夏边境地区。这个计划被称为“通渭会战”。10月20日,国民党军近20个师兵分四路沿兰州、陇西、秦安、固原的弧线,向红军展开全线进攻。红五军奉命在定西县华家岭一线组织防御,阻击从陇西方向逼近会宁的国民党军第三十七军毛炳文部九个团的进攻。当敌前卫团向红五军三十九团的阵地发起攻击时,三十九团的指战员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斗非常激烈,在打退敌人的三次冲锋后,机智地转移了阵地。10月23日,该团奉命撤出会宁城,转移到城外二十里铺建立了新的阵地。

激战华家岭
敌军在对华家岭一线的进攻中,经常有三到六架飞机在空中盘旋,轰炸扫射,使红五军增大了伤亡。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不幸牺牲。他原是红三十三军副军长,是在1936年1月红三十三军合并到红五军时任副军长的。他作战勇敢,关心干部战士的疾苦, 深得指战员的拥护。噩耗传来,陈熙和同志们非常悲痛。大家默默地下决心:“狠狠地打击敌人,为罗副军长报仇!为牺牲的战友们报仇!”
根据敌情的变化和局势对红军不利的因素,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提前执行原定的《宁夏战役计划》。这个计划的要旨是:以三个方面军合力,西渡黄河,攻占宁夏,打通与苏联的联系,获得巩固的战略后方,开拓抗日的新局面。
1936年10月25日凌晨,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由靖远附近抢渡黄河成功后,主力乘胜前进,不断向纵深推进,摧毁马家军防线,控制了纵横上百里的沿河地带。并击溃了赶来增援的马禄骑兵旅一部,俘敌200余名,缴获步枪数百支,机枪10余挺,战马70余匹。

渡黄河
当时,敌机白天轮番轰炸扫射,封锁河面,使我军渡河主要安排在黄昏后至日出前。滔滔黄河,奔腾汹涌,小船驶渡,颠簸漂荡,往返一次,至少需要一个多小时。至28日拂晓,红三十军、红九军及方面军指挥部,渡河完毕。
红五军跟进渡河后,一直滞留在黄河岸边担任守船及监视靖远之敌的任务。后随战场形势变化,奉四方面军指挥部之令,于11月7日离开河边三角城地区西进。
至此,渡河行动始告结束。红四方面军第五军、第九军、三十军及骑兵师、特务团、教导团、妇女独立团等部共21800余人,开始了转战河西走廊的艰苦历程。
这时,尾追的国民党军第一军胡宗南部已占领黄河东岸,把河西、河东两岸的红军割断。原准备西渡黄河的红四方面军第四、第三十一军奉命留在河东作战。

西路军编制
11月8日,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四方面军河西部队称西路军,成立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任命陈昌浩为主席,徐向前为副主席;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改为西路军总指挥部,仍以徐向前为总指挥,陈昌浩为政委,王树声为副总指挥,李特为参谋长,李卓然为政治部主任。西路军指战员,在“打通国际路线”“配合红一方面军夺取宁夏”的口号鼓舞下,仍不顾疲劳,英勇进击,直逼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东南起于乌鞘岭,西北止于三陇沙,长约1100公里新干天气预报,介于南边祁连山与马鬃山、龙首山、合黎山之间,宽几公里至百余公里,形成一条狭长的“弄堂”,自古就是通往新疆、中亚的丝绸之路通道。现在处于回族军阀马步青、马步芳的控制下。

统治甘肃、青海两省的“二马”,共有正规军3万余人,民团武装10多万人。他们以狭隘的民族观念和宗教迷信欺骗群众,巩固自己的地盘。西路军渡过黄河后,便遭到了马家军的疯狂围攻。11月初,马步芳又被蒋介石任命为西北“剿匪”第二防区司令,电令他率大批军队赶到甘肃河西地区,统一指挥对渡河红军进行拦击、堵击和追击。马家军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装备上都占绝对优势。他们拥有的炮兵、步兵、所配弹药充足;特别是他们拥有的数万骑兵,作战速度快,突击能力强。常常是红军步行紧走一夜,天明后马家军的骑兵不到两小时就赶了上来。于是红军不得不在白天打仗,晚上突围转移。为了摆脱马家军的追击,还要避开大路,在沙漠中行进。西路军,由于来到黄土沙漠、人口稀少的高原地带,既找不到粮,又找不到水,又没有后方补给,特别是没有弹药补充。此时,红三十军每支枪平均只有25发子弹,红九军每支枪平均只有15发子弹,而红五军每支枪的子弹平均数就更少了。部队却要天天打仗,孤军作战碰到的诸多困难无法用语言形容。1936年11月中旬,西路军改变原定北进宁夏的计划,由一条山地出动,向甘肃西北部大靖、凉州(今武威)方向前进。红五军担任前卫。红三十军、红九军部队依次跟进。全军行动神速,至11月下旬,先后攻占永昌、古浪、山丹等地,给马家军以重大打击,但自己伤亡也很大。

被马家军杀害的西路军战士
伤亡最大的是在河西走廊要冲古称虎狼关的古浪,红九军遭敌包围,一场激战,虽毙伤敌2000余人,但红九军也损失达2000人锦上花浓,排以上干部伤亡尤重。军长孙玉清负伤,参谋长陈伯稚、二十五师师长王海清、二十七师政治委员易汉文等,均壮烈牺牲。
红九军兵力损失达三分之一,元气大伤。
西路军进至河西走廊的蜂腰处,无日不战,仅半个月时间里即毙伤敌6000余人。全军指战员为完成中央军委赋予的战斗任务,冒白刃,餐风雪,慷慨悲歌,视死如归,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英雄气概和高度组织纪律性。
12月3日,马家军在向红三十军据守的永昌进攻的同时,以步兵、骑兵各一个旅及民团两个团,向红五军据守的山丹城发起进攻,企图一举夺取山丹。当敌军刚逼近城郊时,董振堂军长趁敌立足未稳进行夜袭。给敌人南关之敌马朴旅旅部及所属一个团以沉重打击。

西路军骑兵之一部
12月4日,马家军向山丹城外我军外围阵地发起进攻,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均被击退。董军长面对敌情,从容不迫,正确部署,趁时保存实力,寻找战机,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守城部队依托城墙的垛口反击敌人。陈熙和机关的同志们,也在守卫山丹城的战斗中奋勇杀敌。
山丹城东门外不远处,便是古老雄伟的万里长城。虽然经过了千百年的沧桑巨变。风雨剥蚀,但长城依然保持着它那巍峨的雄姿,就像我们的西路军虽然伤痕累累,却依旧岿然如山。陈熙和同志们在残酷的战争中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

激战
红五军在山丹与敌军展开拉锯式的战斗,整整持续了一个多星期。虽给敌人以重大杀伤,但五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员日益增加,弹药所剩无几。
根据西路军总部的命令,红五军在12月28日夜里趁敌军骑兵退缩到周围的小寨子里,悄悄地突出山丹东门,绕到北面,又走进了浩瀚的戈壁。这次转移,一副副担架列成了长阵。抬担架的战士也都精疲力竭,无力行走,但是,深厚的战友情激励着大家咬紧牙关,奋力支撑。经过一天一夜的强行军,五军于12月30日占领了临泽。

西路军西进行动示意图
第二天晚上,董振堂军长又亲率三十九团、四十五团和总部特务团四个连、骑兵两个连及军直属队的一部分,共3000余人,经一夜急行军,于1937年元旦的拂晓夺取了高台县城。守敌保安队、民团共1400余人全部投降。红九军一部攻甘州(今张掖)未下,进驻临泽东南的沙和堡。李先念、程世才率后卫三十军跟进,渡过黑河后进驻临泽东南的倪家营子。西路军指挥部随三十军行动,总部直属队及五军第三十七团、四十三团驻临泽县城马家军集中兵力。在其前敌总指挥马元海的率领下,也尾追而来。从高台到临泽,相距百余里侯门长媳,五军分置两地。李先念考虑五军人少,九军受重创,只有三十军战斗力较强,于是向陈昌浩建议:将九军置于临泽,五军置于高台,三十军居于两县之间,便于两头都能策应。但陈昌浩拒不采纳李先念的意见。

被马匪杀害在倪家营的红军战士
由于红五军的位置孤立突出,仅有的一部电台又在临泽的军政委黄超处,无法与总部取得联系,故而当马家军集中两万余兵力绕过倪家营子西路军主力,围攻高台时,五军便陷入孤军血战的困境。经八天七夜激战,原收编的民团叛变,打开城门接应,致使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以下3000多人壮烈牺牲,仅有个别人员突围。

烈士墓
总部得知红五军情况危急的消息后司徒浪子,立即派李先念率红三十军一部及骑兵师前往支援。先行的骑兵于途中与敌激战,大部损失。当李先念在行进途中获悉高台已经失守的消息时,震惊万分,停在路旁拍着大腿,沉痛地说:“我的天哪,我的天哪!不听我的话呀,五军被消灭了,这可怎么得了哇!”经请示总部,只好率军返回倪家营子。

马匪在他们杀害的红军遗体前邀功行赏
董军长牺牲后,惨无人道的马家军还把他的人头割下来,悬挂在城门旁示众。
听了这些惨痛的消息,陈熙和战友们心如刀绞,失声痛哭。
西路军高台断臂,处境愈加艰难网页制作视频教程。马家军气焰嚣张,复掉头围攻临泽。经三昼夜激战,驻守临泽的五军一部兵力和总部直属队突围到达倪家营子地区。
1937年1月下旬,红五军余部奉命编入了红三十军,其中三十七团编入八十八师淄博四中,十三师师长兼三十七团团长饶子健被任命为八十八师参谋长;四十三团编入八十九师。红五军解体了,然而它为中国革命战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河西走廊写下了不朽的英雄史诗。

[声明]
“春的故事”除“原作原创”外,所转载内容,只想与微友共同分享,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如需转载,务请注明出处。欢迎大家点赞并积极转发,谢谢。
2019-06-06 | 热度 395℃ 全部文章 | Tags: